《深圳特区报》:让设计参与成为 公共设施“准入标准”
时间:2012-12-06 【返回列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今年35岁,一张娃娃脸的骆欢常常被误认为是深圳工业设计领域里的“青年后生”,但其实骆欢已经在这个领域打拼了10年,且成绩不俗——2009年获得“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现在骆欢不仅是一位“资深”的工业设计师,也是一家深圳本土工业设计企业——心雷设计的老板。谈起深圳的工业设计,2006年南下深圳创业的骆欢感慨良多。他说,在自己有限的从业时间里,他感觉今年的日子最难过。

工业设计和工业制造是一对孪生兄弟。2012年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迅速传递到中国。“制造业订单下滑,设计需求自然减少。”骆欢表示,随着一批制造企业的倒闭,一批设计企业也必将被淘汰,深圳的工业设计界面临重新洗牌。骆欢表示,经济寒冬不仅让中国工业设计企业感到坐立难安,就是外国的一流设计公司也陷入了裁员、缩减开支、收入下滑的危机。如何过冬,是值得各界深思的问题。

在骆欢看来,除了制造业和设计界要“抱团取暖”,政府引导也十分必要。“是不是可以尝试,在公共设施领域引入工业设计,让设计企业的参与成为一种准入标准呢?”骆欢说。他表示,一方面城市的公共设施需要设计,另一方面,将设计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准入标准又能有效地刺激设计公司的发展。“以路灯为例,是不是可以在招标的时候,要求这个路灯一定要有设计公司设计才可参与投标呢?就像建一栋大楼,一定要有具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公司参与才可以修建一样。”

“可以先行先试嘛。至于哪些设计公司有这个资质,政府可以出面去认定。如果效果好,可继续往民用领域拓展。”骆欢说。他认为,如果这个想法能够实现,远比政府给设计企业提供资金补贴更为有利。“因为它刺激了需求。这样设计企业能接到更多的单子,设计师有活干,更重要的是因为设计企业的参与,城市公共设施变得更美观、更节能、更好用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骆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