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
回顾与见证
去年,云巢创新咨询凭借独有的【生活方式全场景】研究,以及深入的大数据及消费者洞察能力,发布了2024-2025八大新消费趋势场景预测-【Z时代的情绪零食铺】【赛博田园】【人小「野」大俱乐部】【智能搭子居家陪伴】【打工人与他的数智雇员】【精致节庆家宴】【本土深度主题游】以及【健身返璞归真】。在即将揭晓新一年趋势场景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
2025年,Designest继续开启未来生活探索之旅。凭借持续对宏观社会趋势的敏锐洞察与消费热点的精准分析、过去一年为汽车、家居、大家电、3C、快消等行业的深度服务,我们荣幸为大家带来期待已久的2025-2026年新消费趋势场景:科技放大自然、银发引领“潮技”消费、城乡体验传送门、幼稚化经济、欢迎“宠物人”以及文化深挖潮涌都市。
传统的自然观测硬件设备如望远镜、长焦相机主要在光学质量和可靠性等物理性能指标构建自身壁垒。随着观鸟、观星等消费场景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借助AI物种识别技术、AR/VR沉浸式体验技术等手段降低入门门槛,提升易用性和怡人性或成为未来该品类的强劲增长驱动力。
和露营风被带到家中的逻辑相似,人们乐于将自然观测所感受到的愉悦,带入家中,成为家居风格和智能体验的一部分。比如智能喂鸟相机,家居微生态景观装置等。
这一趋势主题面向的消费者,普遍在具有较高的尝鲜意愿和消费热情,消费品牌可以通过将亲子科教活动融入品牌营销,例如搭建沉浸式自然体验场景、联动公益组织或自然教育机构开展亲子自然教育workshop等,同步强化品牌教育价值和品牌社会责任。
截至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6亿,占总人口的21%,其中低龄银发族(60-69岁)占比过半,他们兼具经济实力与开放心态,推动消费观念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跃迁。这一群体打破传统老年标签,以“不服老”为核心态度,将健康、时尚、社交与兴趣视为生活关键词,催生出「潮流银发」这一新消费趋势。
银发消费的革新离不开两大驱动力。一方面是随着银发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43.2%,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5%,短视频、直播、线上购物等场景已经深度融入日常。另一方面是以1960-1970年代出生者为主力的“新老人”群体崛起,他们教育水平高、触网早,对科技产品接受度高,更追求“悦己”与社交价值。
「潮流银发」的本质是银发群体对“社会时钟”的主动挣脱。他们通过消费行为重新定义老年生活——助听器可以是时尚配饰,广场舞音响升级为“地位象征”,甚至75岁外婆借皮衣贝雷帽造型登上热搜,颠覆“老年邋遢”的刻板印象。这一趋势不仅为品牌开辟蓝海,更推动社会重新审视老龄化议题:当银发族与年轻人共享消费场景、共创新生活方式,“老年友好型社会”将不再是愿景,而是持续生长的现实(出行/文娱/社交)。
用户画像
「银发数字移民」 以1960-1970年代出生的低龄银发族为主,积极拥抱科技,日均手机上网超3小时,熟练使用短视频、直播购物、AI设备等数字工具,甚至成为老年KOL(如“时尚奶奶团”)。对智能化、潮流化的设备具有较强兴趣。 他们是敢于重构老年审美的精致生活家,打破“老年邋遢”刻板印象,将助听器转化为时尚配饰,皮衣贝雷帽穿搭登上热搜,美妆消费增速超年轻人。通过消费对抗“社会时钟”,以“不服老”宣言重构老年期定义,追求“第二青春期”的自我表达。
将传统功能性辅具升级为兼具科技感与社交货币属性的「适老潮品」,打破“医疗工具”的被动消费心智。通过模块化设计(如拐杖内置蓝牙音箱、电动代步车可换皮肤)、数据互联(智能护膝同步运动数据至家庭群)、轻奢材质(碳纤维折叠手杖)等创新,让出行辅具成为银发族彰显活力的「动态时尚符号」
瞄准老年短视频/K歌/书法直播等创作热潮,提供“问题导向型”硬件解决方案。通过极简交互(一键成片的智能云台)、适老化适配(防抖算法优先识别人脸而非风景)、圈层营销(广场舞KOL带货乐器支架),让工具本身成为内容生产的「社交催化剂」。
在咖啡、新茶饮等年轻主场嵌入银发友好模块,用“药食同源”“非遗养生”等文化母题重构第三空间。通过空间设计(八段锦教学区+汉方茶饮吧台)、服务融合(消费送经络检测)、内容共创(祖孙共同制作阿胶糕),打造同时满足健康管理、社交炫耀、代际互动的「文化疗愈综合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下,中国城乡间的消费互动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城市与乡村的界限逐渐模糊,资本、人才与文化符号的双向流动,城市元素下乡与乡村文化进城共存,催生出“城乡体验传送门”这一新兴趋势。
曾经被视为“土味”的乡村,如今涌现出咖啡馆、精品民宿、书店等精致消费场景。例如安徽黟县的“碧山工销社”、黔东南大利侗寨的“井上见”,将城市消费场景与在地文化(工销社、竹编、侗族木构建筑)结合,成为都市人打卡的“网红”据点。数据显示,2023年四五线城市咖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50%,乡村文旅消费占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印证了“场景经济”对乡村活力的激活作用。
与此同时,乡土文化符号通过城市品牌的再包装,反向渗透都市消费市场。例如,LOEWE x Suna Fujita京都陶藝工作室聯名系列,本土品牌“klee klee”以侗布工艺打造环保服饰,传统竹编、漆器技艺通过IP化运营进入城市买手店。这种“乡村技艺+都市美学”的模式,既为非遗传承注入商业价值,也让城市消费者得以触摸乡村的文化根脉。
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扶乡”、“人才返乡”的双重推动力。国家发改委鼓励“消费新场景”培育,数字基建的完善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全国庞大的返乡创业人数(2022年1220万),带来城市的管理经验与审美理念,推动乡村业态升级。
25-40岁一线城市中产,高学历、高压职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既通过乡村场景体验短暂“精神断联”,也购买非遗技艺产品(如苗绣服饰、改良漆器)以标榜文化审美独特性。消费本质是对抗城市焦虑,借乡土场景重构生活意义感,将乡村文化消费转化为个人价值叙事。
25-40岁,职业多为基层公务员、教师、个体经营者,普遍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是县城“咖啡配枸杞”式生活美学的实践者。在城乡融合中构建“两栖消费身份”——既通过拼多多、抖音抢购一线城市同款智能家电(如戴森吹风机、扫地机器人),又热衷参与乡村非遗研学、有机农场采摘。
用户画像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他们深知童心的珍贵,努力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童年的乐趣。他们可能会购买各种毛绒玩具,如Jellycat的玩偶,通过手持这些玩具,获得童真感,仿佛回到童年,逃离成人世界的压力。他们的座右铭是“保持童心,快乐无限”,这意味着他们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寻找快乐和乐趣。
喜欢参加Jellycat“过家家”式线下打包服务,来彰显个性、表达情感,并在社交圈中建立独特的身份认同。咖啡店摆拍道具必含毛绒公仔、周末打卡清单以「出片率」为优先级、购物车总有一件「看起来没用的可爱之物」,随时准备记录分享。
在全面签证改革的春风下,我国外宾人数不断攀升。一线大都市,作为外宾的首选之地,正热情投入到文化挖掘与人文搜集中,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又深邃、国际又民族的中国。
在这场文化的盛宴里,各城市的文化IP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品牌资产呈现出爆发式的累积,文旅产业正逐步挣脱同质化的桎梏,各自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绚丽光彩。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与a世界语境的深度融合,更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下出的一步妙手回春之棋,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双赢的崭新道路。
如今,中国正处于文化爆发期,这进一步点燃了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之情与坚定信念。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国际认可,也推动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黑悟空、哪吒等文化IP全球走红,让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新面貌走向世界。
在此背景下,中国主要城市正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促进经济发展。无论是历史街区还是高奢shopping mall,都成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国内文旅产业逐渐摆脱同质化的束缚,不同城市的独特个性差异性愈发显著,绽放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国际品牌如LV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风口,LOUIS VUITTON的“侬好,上海”与“北京范儿”线下快闪活动应运而生。这些限时空间活动悄然“入驻”街头巷尾,娓娓道来地道的城市故事,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触动着市井百姓的心弦,尤其激发了当地年轻人的细腻“乡土情愫”。这不禁引发国内品牌的深思,或许“高冷”与“国际范儿”所附带的溢价,已被“讲好本土故事”的力量所超越。
用户画像
他们用设计思维重构人宠关系,把养宠变成一场沉浸式艺术实验。杭州的“人猫共生公寓”拆除所有隔断,用空中栈道创造立体活动空间;上海的“宠物汉服裁缝铺”将《瑞鹤图》绣上猫马甲,让文化传承有了毛茸茸的载体。这群人年均消费1.2万元购置宠物高定服饰,坚信“审美平等应从衣橱开始”。
他们是城市文明进化的实践派,坚信宠物应与人类共享社会资源。这群人在小红书收藏“宠物友好地图”,为毛孩子定制公交出行攻略,甚至在租房时优先考察社区的宠物医疗配套。他们热衷参与《宠物友好公约》众筹,在业主群为“共享遛狗区”提案辩论,像规划自家客厅般设计城市宠物动线。
他们想要通过宠物完成个人社会阶层的可视化表达。给柯基犬穿GUCCI外套,实则为彰显自身审美话语权。给宠物报名“宠物MBA礼仪课”,将狗的社会化程度视为家庭教养评分。他们喜欢购买带身份标识的奢侈品。上传人宠合影至社交平台是日常。
趣味化拟人宠物用品,将人类的时尚元素与宠物的需求巧妙结合。想象一下,狗狗穿上“城市探险系列”的防滑鞋,或是猫咪穿上精致的西装,这些拟人化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宠物的实际需求,更让宠物主人感受到与爱宠之间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正是趣味化拟人宠物用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们不仅让宠物变得更加可爱,也让宠物主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轻松与乐趣。
跨物种情感互动智能产品,更是将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智能宠物翻译器、智能喂鸟相机等产品,让宠物主人能够读懂宠物的心思,更深入地和宠物互动,并了解宠物的生活。这些智能产品,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功能,更通过科技的力量,增强了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它们让宠物主人感受到宠物的喜怒哀乐,也让宠物感受到主人的关爱与陪伴。
宠物社会配套服务,为宠物的社会化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宠物友好型商场到宠物餐厅,从宠物酒店到宠物汉服摄影馆,这些服务不仅满足了宠物的基本需求,更让宠物体验到了社会生活的乐趣。宠物在享受这些服务的同时,宠物主人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宠物的接纳与关爱,也因宠物的愉悦而感到快乐。
在全面签证改革的春风下,我国外宾人数不断攀升。一线大都市,作为外宾的首选之地,正热情投入到文化挖掘与人文搜集中,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又深邃、国际又民族的中国。
在这场文化的盛宴里,各城市的文化IP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品牌资产呈现出爆发式的累积,文旅产业正逐步挣脱同质化的桎梏,各自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绚丽光彩。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与a世界语境的深度融合,更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下出的一步妙手回春之棋,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双赢的崭新道路。
如今,中国正处于文化爆发期,这进一步点燃了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之情与坚定信念。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国际认可,也推动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黑悟空、哪吒等文化IP全球走红,让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新面貌走向世界。
在此背景下,中国主要城市正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促进经济发展。无论是历史街区还是高奢shopping mall,都成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国内文旅产业逐渐摆脱同质化的束缚,不同城市的独特个性差异性愈发显著,绽放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国际品牌如LV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风口,LOUIS VUITTON的“侬好,上海”与“北京范儿”线下快闪活动应运而生。这些限时空间活动悄然“入驻”街头巷尾,娓娓道来地道的城市故事,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触动着市井百姓的心弦,尤其激发了当地年轻人的细腻“乡土情愫”。这不禁引发国内品牌的深思,或许“高冷”与“国际范儿”所附带的溢价,已被“讲好本土故事”的力量所超越。
用户画像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对中国文化怀揣着无尽的好奇与向往。在旅行中,他们不仅渴望一睹中国的壮丽自然风光,更希望能深入其里,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及黑悟空、哪吒等富含文化底蕴的IP形象,成为了他们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产生共鸣的重要桥梁。此外,他们还不忘努力学习几句流行的“中国话”,以期更好地融入这片充满魅力的文化沃土。
对都市的繁华魅力情有独钟的同时,他们渴望深切地领略每一座都市独有的风情韵味:那些灯火辉煌的繁华大都市,赫然位列他们旅行心愿单的首位。在旅途中,他们主动与当地的滴滴司机展开深入交流,期盼能像地道的“本地人”一样,沉浸式地体验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车流如织的繁华街道,到隐匿于喧嚣之中的午后静谧酒吧,再到洋溢着慵懒闲适气息的老城居民区,他们不遗余力地探寻着城市的多元面貌,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难忘瞬间,留下珍贵的自拍留念。
他们自幼在老城区的怀抱中成长,对自己的土著身份深感自豪。面对旧城改造的浪潮,他们内心充满了对旧城那份独特烟火气息可能消逝的担忧。因此,他们热衷于带领外省的朋友进行一场“反向都市探索之旅”,穿梭于旧城区的街头巷尾,品尝那些藏在角落里的苍蝇馆子,即便这有时会引来朋友的“吐槽”,他们也乐此不疲。作为本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最佳代言人,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理念的日益普及,他们的坚守与执着终于得到了更多的回应和共鸣。
在品牌营销与城市故事的融合中,品牌不再单纯追求叙事的一致性,而是深入挖掘并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讲述地道的城市故事,成为“城市土著”的声音传达者。这一策略不仅吸引了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宾,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本土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品牌与本土消费者之间更为深厚的情感纽带。
产品设计与非遗工艺的结合,让“匠心独运焕发新生”。非遗标签不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流量秘籍”,更是将产品从普通消费品提升为艺术品的神奇之笔。商业化设计摒弃了冰冷和浮夸,转而激发人们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和联想。
在城市IP与跨语境内容的探索中,《哪吒2》虽在全球范围内的声量有限,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国文化出海的隧道。我们终于拥有了值得自豪、迫不及待想要向世界推荐的作品。展望未来,为了在国际上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作品将在跨语境价值观上追求更加“普世”的表达。城市IP的打造可以依托这些具有力量的内容,向世界展示一个既现代又深邃、既国际又民族的中国形象。
Designest · 工业设计 · 为中国企业塑造全球品牌 公众号
推/荐/阅/读
【END】 或联系我们 入会、商务合作及设计对接 Email: zee.zhang@szida.org TEL:13632460757 国际商务合作 Email:octo.zhang@szida.org TEL:18926060680 奖项咨询 Email:ivy.yang@szida.org TEL:13632524947 媒体宣传合作 Email:zbhuang@szida.org TEL:13510801292 政策咨询及职称申报 Email: lynn.zhao@szida.org TEL:1371419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