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慢节奏"煨"出好作品----跟随深圳考察团
时间:2013-07-01 来源:

 ■马君桐

北欧拥有上千个世界知名品牌,被经济学家称为纯粹品牌的乐土。

2013年6月,由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率队,我市外事办、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组织的20多家代表深圳“设计之都”水平的新锐设计创新企业,组成了以“深圳工业设计对话北欧”为主题的深圳工业设计考察团。考察团前往被誉为“全球设计典范”的芬兰赫尔辛基,在赫尔辛基市政府的组织下考察了Fabrikators品牌设计公司等15家北欧顶尖设计机构。

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及多位代表团成员,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一起去感受北欧独特的设计气质。

慢生活

设计更用心

人们提起北欧,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高福利,慢生活”。在那样一个贫富差距小、福利待遇高的地方,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慢下自己生活的节奏,并将更多的时间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去。这一点在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欧的设计师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而非是金钱、地位等其他因素从事设计工作。他们用心做的产品也是他们真正自己想做、自己喜欢的产品。

“北欧人无论工作和生活都是‘慢’节奏,令人羡慕!比如产品设计,一般设计公司对一款产品的设计前期调研至少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正因如此,他们的设计才会如此精湛和精致。”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告诉记者。而深圳作为一个以“高速发展”著称的城市,设计速度同样高速,这是市场造就的不同。

“深圳企业运营方式或者说理念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缩影和集中体现,中国的快文化是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北欧的慢文化是将所有问题解决了之后再推出产品。”无限空间设计总监肖天宇表示,“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哪种好哪种坏,但是快的最低标准是不能降低对设计的要求。”

小团队

获得大市场

比起企业,北欧著名的设计机构更像一个团队,很多机构只有十几个人,可是他们的客户及合作对象却遍布全世界。

“国内设计公司基本上都是独立运作的,但是芬兰很多设计公司不是这样,他们每一家设计公司人数都很少,普遍就是5~10个人,但是他们能接国内外非常庞大的项目,因为当他们接到一个项目时,会与业内其他公司形成一个联盟,和其他公司人员一起来做这个项目,这样公司成本会降低,风险减小,而且实际参与项目的人数最终往往比我们国内单独的设计公司参与的还多,成果和效率会很显著。”欧贰工业产品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林告诉记者。

丹麦的David Lewis Designers公司让肖天宇印象深刻,这家小小的公司,只有不到十个人的团队,却几乎包揽了顶级音响制造商Bang & Olufsen的所有产品的设计。“他们认为:设计公司不需要庞大的团队,但是却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设计理想。所谓的设计理想,就是真正用心去推敲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团队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同时保证高度的灵活性。”

日用品

传递新生活

本世纪初,瑞典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把日用品做得更美!”“选择更好的用具,可以改变生活的样式!”这是现代瑞典设计一贯遵循的风格,也体现了北欧设计界的一个共识——好的设计作品不该被摆放在精品橱窗中,而应该被无数家庭所使用。

在设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区与哥本哈根的商业闹市区中均有多家风格各异的设计商店,他们经营的商品涉及家居用品、文具、珠宝首饰、工艺品等各个生活层面的消费,当地人说:“在设计商店里,买到的不是物质而是生活。”

北欧设计机构对作品的定位也很准确。据三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雄介绍,由芬兰ROVIO手机技术开发公司开发的《愤怒的小鸟》,表达一种白领的愤怒情绪,很好地符合了现在这个年代工作压力大的一个市场需求,当初11个人做出来的,他们市场定位很明确,目标也很专一。“这体验了一种理念:设计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最好的产品,最大化地满足了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这就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设计。”

好教育

营造好氛围

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会提到两点,北欧人对设计的审美,还有他们对设计教育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北欧的设计机构得以充分的发展,与这两点是分不开的。

“北欧以简约设计风格闻名世界,到访过芬兰丹麦瑞典这几个北欧国家的人都会感觉到设计无处不在,你会被玻璃窗透出来的美丽深深吸引,不论是写字楼还是普通市民家的窗户都能看见白色雅致的台灯,白色或浅色的兰花盆景,我问过当地的居民,他们说这是不用规定的约定,也就是说大家有着共同的审美理念,其实也是一种设计文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长久熏陶和沉淀的结果,是一种设计融于生活的氛围,这种氛围应该从孩子早期教育开始营造。”封昌红告诉记者,“瑞典国立艺术设计学院所在区的区长告诉我们,他们这个区之所以能见到无处不在的设计,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创意,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该如何不该如何,因此,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