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下背后,是设计思维的千万次碰撞
时间:2025-08-15 来源:潘虎设计实验室 【返回列表】

图片

当一个红包不再藏在手机里,

而是实实在在

出现在每天搭乘的电梯,

你会“碰”一下吗?


2025年8月6日,分众传媒与支付宝联合推出“电梯场景红包新玩法”——支付宝·碰一碰。你只需在上班途中、等电梯的瞬间,将手机解锁轻轻靠近一块蓝色的感应区,便可“碰”出一份专属惊喜红包。这款产品一经推出迅速引爆社交平台,成为全国多城市写字楼、电梯间的高频入口。而它的核心外观与结构设计,来自知名产品和包装设计师潘虎。


一个触点、一圈蓝环、几秒动作的设计,不仅撬动了支付宝线下场景的新入口,更代表了设计驱动国家消费策略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协调设备结构、用户体验、空间适配、交互逻辑……


“设计即决策。”

——潘虎






空间极限下的自适应设计:

在任何电梯里都不突兀




在本次合作中,潘虎不是在“后期美化”产品,而是在项目初期就介入:如何设置“可碰区域”?是否具备可感知的吸引力?在3秒钟的注意力里,如何让用户“看到—理解—行动”?


潘虎坦言,“我关心的是:你为什么想碰它?你敢碰吗?你愿意为一个红包付出一次行动吗?”


这不仅仅是视觉设计,更是对用户心理的推演、对空间关系的解构,对行为流的重构。设计师从二维的平面,走进了真实的物理场景——电梯、办公室、地铁站……碎片时间与碎片空间,终于因为设计和产品而形成了新的连接。


潘虎的解决策略是:“不是让空间配合设计,而是让设计适应空间。”


• 结构优化:模块化可调结构设计,让设备可拆解、可调节,极大提升安装灵活度;

• 体积控制:体积精简小巧具备自适应能力,不遮挡屏幕、不压迫用户视觉;

• 安装便捷:预留统一接口、精简零件,极大降低了大规模铺设中的操作难度;


设计思维不是造型技巧,而是一种“空间解决能力”。在这点上,潘虎设计的“碰一碰”装置,更像是与电梯空间协商后的一种精确共存方案。


图片





十字引导标识

和碰一碰蓝环背后的决策逻辑




此次设计中,潘虎特别提出强化交互的核心视觉焦点——新增十字形游戏指引标识,在物理设备表面打造“精准的视觉锚点”。在人们快速经过、边低头边掏手机、注意力极度分散的电梯场景中,必须用最强聚焦性让用户在0.5秒内“明白该碰哪”。


乍看之下,“蓝环”只是电梯墙上一枚小装置。但它的形态、色彩、材质,背后是大量关于接触欲望、安全感、识别效率的综合判断。


• 为什么是圆形?因为圆形让人更敢靠近,没有方向性,暗示着可触达。

• 为什么是蓝色?蓝色是支付宝的品牌色,此外蓝色比红色更具科技感,也减少了视觉焦虑感,体现出“非强制性参与”的柔性提示。

• 灯光的闪烁频率、边缘厚度、材料反光度……


潘虎强调:“设计并不是从零开始做一个美丽的东西,而是在限制里,做出有效的判断。我们面对的是高频使用场景,不允许用户试错,不允许信息模糊。”


图片





从红包到入口:

设计师如何进入商业系统?




这次项目,分众、支付宝和设计师潘虎三方联动的结果。但它更像一次范式转换的起点——设计师不仅服务于品牌,更应服务于场景策略与商业触点的建构。


潘虎并不满足于把产品“做得好看”,他关心的是:“这个产品是否转化了行为?是否激活了场景?是否能被规模化复制?”


这正是他近年频频出圈的原因。他不止是做一个“漂亮的设计”,而是做一个“可放大的解决方案。”

“尤其在今天,入口的价值远比内容更贵。”


“碰一碰”让设计师第一次将用户“身体与空间的微动作”纳入设计范畴——如何引发一次动作?这件事,比说服用户扫二维码更复杂,也更需要感性+理性+策略的混合判断力。


潘虎说:“我们不是在抢用户注意力,而是在建立行为信任。”


这个“蓝环”,让无数楼宇中枯燥的等电梯时刻,变成一次“主动进入”的可能。这不仅是红包的新玩法,更是空间与情绪关系的再设计。


图片





结语:设计不是装饰,

是重构现实的路径




设计师越来越被期待做出“漂亮东西”之外的回答。碰一碰背后,是潘虎从视觉语言、行为心理、空间尺度、商业逻辑多维度的推演——每一圈蓝环的边界,都藏着千万次关于“人为什么会行动”的设计碰撞。


这一次,红包不是被设计了,而是被重新改变了人的行为习惯。


来源:潘虎设计实验室

图片